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 ——社区营造下新村民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荣

    信息发布者:八吉村
    2018-04-21 22:04:00    来源:榕江旅游   转载

    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 ——社区营造下新村民与原住民的共生共荣

    2018-03-29 榕江旅游


    乡村的主人是村民

    一心一意做好乡建协助者与服务者的角色

    通过对乡村的静态规划、动态设计

    助力乡村善治,梳理乡村组织形态,培育村落内部上升的原动力

    形成有力可持续组织

    努力(遵循)“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生态理念

    用最低成本营造最好生活

    实践乡村振兴

    ——土成木寸&乡土营造乡建顾问梁军



    宰荡乡建模式

    既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

    一张蓝图绘到底

    有多年乡建实践经验

    梁军老师认为

    村支两委如何向一个服务型组织去发展

    解决民生,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村里搞建设一定要把村组织搞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协作机构,需要社区营造

    初期需要有效的外力系统

    既需要懂政府,懂社区营造

    又要懂得如何与民间(百姓)交流

    有这样的组织系统

    才能做好乡村建设

    正是基于此

    乡土营造乡建协作者罗忠林倡导“陪育型成长”

    规划师赵粒栋一直践行“驻村式设计”

    从新村民的角度

    探讨如何与原住民共生、沟通


    以宰荡民宿建设为例

    在传统的建筑规划模式里

    建筑师往往遵循既成的工作模式

    进村简单测绘后

    立马绘制一个方案

    或直接从其他规划项目复制一些内容进行填充

    至于是否符合本地风格

    全然不在考虑范围

    一个礼拜即可交规划设计文本

    再组织一现场评审会

    初稿就成了正式

    而要落地的话又把规划方案交给了另一主体去实施

    呈报通过后便开始筹建

    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既远离规划蓝图所描绘的初衷

    又远远偏离了业主方的当初理想


    这样的建筑无异于村庄的入侵者

    游离于乡村原有建筑语言之外

    而乡村建筑它讲究将人文、历史、风水、地理环境等

    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

    加之农人在生产和生活的漫长观察经验

    形成“匠在前意在后”的建筑法则

    这才是乡村建筑的智慧所在


    更何况,宰荡乡建拥有着极大的特别性和示范性

    其村寨区域很可能成为苗侗村寨人文乡村原址复兴文创的案例

    就宰荡民宿而言

    它真正需要的是建造一栋体现宰荡乡村智慧的建筑

    而在个体自由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

    宰荡原住民同样在思索如何建设自己的家乡

    ——时代与群体增加了乡建的复杂性

    做好乡建实在是需要智识


    乡村建设“慢就是快”

    纵横人、文、地、景、产多个层面

    社区沟通,助力乡村善治

    “用了心思,就是创造”

    于是,罗忠林和驻村团队逐个拜访宰荡村的党员、积极分子

    摸排村庄中的闲置房

    召集全体村民征询对民宿和其他建筑项目的构想、建议

    反复探讨产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利润分配

    以及乡村系统如何反哺等一系列深切的问题……

    团队自下而上充分沟通倾听各个群体的意见

    每位宰荡村民都要表达,完整表达

    之后,团队汇总村民意见

    整体向村镇县层层汇报

    把各个层面的意见最终形成集体意志

    编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再予以设计,最后落地执行

    如此,既是尊重凸显原住民的主体地位

    又能够在社群中正确无误地传达未来的建设方向

    打消村民心中疑虑

    有效形成共同愿景

    同时整合村镇县力量形成共同目标

    建立起统一的价值共同体

    ——这也是社区营造的基本含义

    因为社区既包涵社区的空间概念

    也包涵社群的社交概念

    无形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引导”也正在建立

    这种与村民面对面的、反复的沟通

    传递着一种思考方法

    一种乡村善治的模式

    是有意识助力宰荡的人才振兴

    引导原住民在未来不必借助外力

    自发开展乡村建设、产业复兴

    实现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永续


    这也正是乡土营造遵循晏梁等老一辈乡建人士之脉络

    深入大地,修复乡村文明

    让乡村重拾自信

    让原住民重塑在这片土地上的尊严与骄傲

    这是一个繁复而漫长的过程

    驻村团队如果没有情怀

    没有真正把他乡当作家乡的情感

    远不能付出这样的耐心和思索

    将一座村庄的成长、原住民的成长当作自己的事业



    正是这种社区沟通,建立起新村民与原住民之间长久的信任,彼此守望相助。


    在一轮轮的协商中

    宰荡村民的意见被充分听取

    宰荡村民的感受被饱满表达……最终是一个群体被尊重

    融合村民思考与建议的建设图纸

    正在日趋完善成形

    规划不是想出来的

    而是生长出来的,它是有根的

    用对了心思,就是创造

    这是一栋适宜宰荡场域的建筑

    一张真正属于宰荡的蓝图

    符合村庄的语境和意志

    自带宰荡基因

    它是宰荡这块土地上大事件的延续

    承载土地的记忆,与村民的记忆相融


    在乡建过程中

    工作者们也真真切切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投影”

    勾画一座房屋的形状

    设计一条道路的方向

    参与到一块田地、一棵树的生长

    甚至能够改变一只飞禽的命运……在与万物的比较中

    乡建工作者们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他们在宰荡的乡建模式

    即是实践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

    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




    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

    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的不断进步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

    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

    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梁漱溟

    按这种面对面的座谈交流方式很好

    这个规划的方向也不错,很接地气

    我们愿意一起来推动和支持配合

    ——宰荡村长杨秀森

    我们面对乡村

    要么是走马观花式的转一圈开展工作

    要么就是俯视心态面对老百姓

    很少有站在老百姓角度来思考如何相处相伴

    其实,从我个人之前当村长的经验

    以及自己以“沉到生命最深处,沉到历史最深处

    沉到土地最深处”的态度来看

    我们多一点耐心、真诚,加上正确的方法

    那老百姓是乐意倾听并支持我们意见的

    如果能给予更多尊重,他们更懂得感恩

    甚至其时间观念和做事效率比我们还高

    对认可的一件事情的认真劲更是坚持不懈

    而且他们一旦形成合力

    其集体爆发力可以达到开天辟地的境界

    比如红旗渠精神,比如我们的丰登精神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这也是我乐意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原因

    也是我认为老百姓最可爱的地方

    当然,也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农民嘛

    ——乡村细作罗忠林谈社区营造

    这几天带着图纸来到宰荡四个村寨

    和镇书记,村长,寨民们一起

    沟通规划方案,收集村民意见

    组织村民开展合作社,动员村民人人参与村寨建设

    寨民们一看到图纸挂在鼓楼里

    蜂拥而至,里里外外三层积极的去热议着^_^

    让我感受到作为规划师强大的责任感、使命感

    非常期待4月7号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建爱好者

    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

    一起驻村设计共建宰荡

    ——乡土营造驻村设计师粒栋

    土成木寸作为致力于研究乡建系统的平台

    一直在积极发挥一个乡村协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我们一直秉持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

    努力修复乡村文明,重拾乡村自信

    让乡村回归中国乡土的脉络

    以及华夏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

    ——土成木寸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